

「愛在深秋」 深水埗中秋探訪活動
本會會員馮逸健博士、何沐萌博士及義工在9月15日一行三人與其他來自不同個人或團體的義工隊伍,參加了由宏施慈善基金深水埗社會服務處 舉辦的「愛在深秋2018」活動。
活動以不預約形式於深水埗區舊樓或唐樓向不同背景居民探訪 (主要對象為獨居長者和新來港家庭),與街坊閒談 了解他們的需要,讓他們了解更多在區內可使用的社福資源,並送上月餅作為一點心意。
是次活動,正值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前夕,在探訪其間,我們向街坊作出慰問及關注風暴前的預備情況。
是次我們義工隊遇到的街坊多數是一些已在香港定居一段時間的來港家庭,在探訪後得知區內有不少獨居長者或正在努力適應香港生活的新來港家庭,他們也表示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援。
活動讓我們了解到區內需要幫助的人士確實不少,尤其在心理服務更加缺乏, 走在社區讓基層人士更直接了解更多精神健康資訊,讓我們的會員深深感受到社區工作真的不能鬆懈!


專業操守必須維護、學歷資格不容矮化
近日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下稱學組)接受傳媒訪問時,指有受助者曾接受實習生任輔導員提供的心理服務,未有獲得適切治療。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下稱本會)極度關注事件,並認為訪問中提及的心理輔導服務有需要跟進和處理。本會呼籲事主聯繫相關院校、機構或專業組織,要求嚴肅調查及處理。 臨床心理學家的道德標準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制定的道德標準及行為準則 ,第5.05段Testimonials指出 “Psychologists do not solicit testimonials from current therapy clients/patients or other persons who because of their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are vulnerable to undue influence.” 本會認為學組公開求助人的個人資料,利用她們的不快經驗介入公共政策討論,已明顯違反專業操守,此舉有機會對求助人造成傷害。任何專業
回應《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報道
就今日有傳媒刊登一篇有關《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報道,引述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下稱「學組」)聲稱「若能獲得政府認證設立自願註冊制度,首個醫療專業團體『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有望明年成立」,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下稱「本會」)有以下回應: 1. 本會一直支持政府推出註冊計劃,推廣醫療專業的優質服務水平,回應社會需要。本會曾與學組就計劃的專業認證方案進行交流,但至今尚未達成任何共識;而學組提出的方案仍在諮詢及審核階段,未有任何結果。對於學組單方面宣佈計劃即將落實,試圖向公眾製造既定事實,迴避及淡化界別內的分歧,本會感到極度失望。 2. 本會上月22日以電郵聯絡學組,希望就專業認證方案再作會面,但至今未獲確實回覆。本會向來以最大誠意希望與學組進行溝通,但對話之門仍然未有重啟,對此感到遺憾及可惜。 3. 學組曾表明註冊制度以中、港大的臨床心理學訓練為標準,拒絕接納其他同等資歷的臨床心理學家直接進入名冊。本會認為國際執業註冊是專業水平的重要證明,持有認可國家的執業註冊應可直接進入名冊,無需通過額外考試及實習督導等關卡,以期業界可朝質量並重的方向發